摘 要:路線系統如同敷展在景園平面上的一個張力的網,景園因之建立起沿線展開的秩序和網絡中的聯系。從路網的抽象圖形可以識讀景園風格意向、組織層次等構園特征。景園設計中適于發展一種以游線網絡為綱的設計思維,即在擬定的路線網絡上進行游賞過程的模擬和視線的預覽,可對游線上合成的景觀實效有所把握,并對景園整體意境和意匠做宏觀的運籌。當組織具有某一主題和視覺終端的游賞時,路線以軸線的形式出現。路線網絡應作為景園設計中比局部構圖造景更高層次的設計對象和更“大”的造園手法。
關鍵字:景園設計,景園路線,游線網絡,軸線。
一個景園,其栽植、理水、地形塑造、構筑、建筑等造園因素均不變,只是更換一套路線網絡,則有可能發展成游賞感受與原來殊不相同的園子。景園路線,一般情況下即游賞者在園中的既定游移軌跡,實際上賦予紛繁并陳的園林景物一個漸次展開的秩序,游賞者順之發現和追溯,一層層解開景象的紐結;原本具備景觀資源潛力的生態區域,因之發展成為一個有時間秩序、彼此相因相生的結構體。不妨將景園路網與一張實際的網比較,我國古人將經緯交織的網眼稱為目,引網的總繩稱為“綱”,“舉綱而萬目張”,與之類似,景園路網亦在整個景園平面掣起一個有張力的網。
一張景園路線網絡圖在景園設計師眼里,意味著一個生動的游賞過程呼之欲出以及這樣一個張力的網的敷展。景園路線及路網除了應與景園運行計劃相匹配、擔當交通職能,設計者還可以憑借之做宏觀的藝術運籌,以期超越孤立、片段的景物、景象的經營,對路線上合成的景觀實效和景園整體意境、意匠有所把握。景園路線網絡本身有潛力成為景園規劃設計中的有效手法——比具體構圖造景更高層次的、更“大”的手法。以下試做解析。
“運行圖案”——抽象景園路網圖形的識讀
園路的抽象形態是線,將一個景園的路線提取出來,即得到一個可稱做“運行圖案”的路線網絡抽象圖形,如果善于識讀,可以從中獲得有關景園風格意向、組織層次等構園特征的諸多信息。
1、風格意向:
抽象的景園路線在線型上分為直線、曲線等,曲線又可分為人工線、擬自然線等。憑借路線的線型、走勢及其組合而成的網絡圖形,不僅可以將景園歸屬為自然風致式園林、幾何式園林等粗獷的分類,還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獲知其某些更微妙的風格定位和氣質傾向(圖1,圖2)。這并非虛妄之言,將同屬于某種成熟風格的若干景園的園路網絡提取出來,往往富有某些共有特征。如英國自然風致式園林一般只設置劃分區域的道路,區域內給游人在大片的叢林和草地上自由選擇路線的很大余地,有“英國園林無小徑”之說;又如,同為古典主義風格的法國和意大利古典園林,在節點上和抽象圖形上有各自明顯特點。日本園林講究園林如同書法那樣分為“真”、“行”、“草”來表達:“真”的手法善于表現端莊整齊、富有力度的景物;“草”的手法是豪放瀟灑或自由風雅的,善于表現靈動、幻化、多姿的景物;行則介乎兩者之間——這些均在園路的形態上有相應的反映。對現代景園提取出其景園路網研究,則可發現一個景園建筑師的多個作品中往往具有個人風格的鮮明痕跡。
路因景成,游園路線的布局如同無聲的導游,把分散的景點串連起來。如果把園林景象和意境的展開比喻為一個經典故事的敘述過程,路線網絡的設置則如同獨特的敘述方式,有的是酣暢舒展的,有的是精雅細膩的,或是迂回地一唱三嘆的等等。游眾在視野可及的范圍內看到園路圖案,有時沿著園路走時并不能即刻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認知地圖,但亦能對所經軌跡漸漸生成認知的整合,感知到以一套特定路線網絡為骨架和脈絡的景園的整體造型風格,并感受其特有的精神氣質和審美情趣。
2、層次和深度:
景園“運行圖案”的意義,并不等同于一張表明景點串聯關系的道路交通導游圖;在研究景園的內部結構與層次時,又可將一個景園的“運行”表達為一個多層次而非單一層次的“點”、“線”網絡圖形:人在游園時沿著觀賞路線行進時的動態觀賞空間是“線”,其中若干富有容積感、體量感的靜態觀賞空間是“點”,流動的“線”串連靜態的“點”。擴而大之,景園之運行可以被認為是一個廣義的“點”、“線”網絡:“線”是相應的不同級別的“點”的連線或聯系,具有運動、流動的特征;“點”代表運行中相對適宜停留,具有聚合、靜止的“點”的意向的空間界域,“點”的形態逐層表現為:景域→景區→景點→觀賞點→停留點……,上一層次的“點”包容著下一層次的“點”、“線”網絡;人們經由“線”進入“點”的界域內,逗留,盤桓,赴下一個“點”或深入下一層次的“點”。 有了多層次“點”、“線”網絡的設計概念,可以將同樣的景源經營出不同的結構和層次,給予游眾不同的認知過程和欣賞深度。適當的結構層次感,使游賞內容和景園空間豐富、變換,形成豐滿的結構感和耐人尋味的情趣,不至于一覽無余。結構簡潔、層次少的景園做得好,可以獲得大氣、爽健的風格;但做得不好則容易流于粗獷而難以進行深入精致的雕琢。有一些景園顯得疏闊、簡單,原因就在于缺少足夠的“點”、“線”網絡層次,“線”上的“點”形態單一,缺少下級機制,在人們心目中的認知圖景過于單純!
3、復雜和清晰
較大型自然風致景園,規模大,景點多,遠非按照某種固定的路線即可有條不紊地觀賞各個景點,也難以形成清晰的層次結構,觀賞軌跡帶有往復、迂回、循環、不定等特點。但總結各個景觀單元的組合關系,可以歸納出若干基本類型,抽象為路線圖案即“環”、“套”、“串”、“輻”四種基本模式:“環”,閉合的、環狀的觀賞路線;“套”,有幾條觀賞路線形成環套環或環中有環的格局;“串”,景點、景區呈線性的串聯;“輻”,各空間環繞著中心四周布置,經適當引導首先來到中心空間,然后再分別到達其它各景區。任何復雜的游賞程序一般皆可視作這幾種基本組織模式的再組合和相互穿插。
和必要的層次感一樣,景園組織也需要適度的復雜性,過于復雜和缺乏足夠復雜性的游賞過程都不具備游眾所期待的體驗價值。在景園設計中,自覺地運用上述基本組合模式,可對景園 和必要的層次感一樣,景園組織也需要適度的復雜性,過于復雜和缺乏足夠復雜性的游賞過程都不具備游眾所期待的體驗價值。在景園設計中,自覺地運用上述基本組合模式,可對景園結構做理性的安排,使之在清晰明確和必要的復雜性中間找到一個適應點:為避免在過度復雜中迷失,可利用某一種基本組合使景點和景區布局建構起合理的聯系、清晰的條理;為形成足夠的復雜性結構,可有意破除既有的簡單組合關系,形成必要的無序狀態或生成新的復合式組合關系。進而,還可組織多個組合體系之間的相互銜接、相互轉換,并對這種銜接與轉換的偶然與必然、模糊與明確有所籌劃。尤其對于自然式景園,這種設計過程可概括為從“混沌”到“清晰”再回復“混沌”——從景園原初的自然混沌狀態,通過理性的分析實現對復雜性的破譯,再建構其必要的復雜性,進入充滿人工意匠而猶如自然天成般的更趨于完美的“渾沌”!
景園“點”、“線”網絡中,“線”接近“點”亦呈現不同的關系形態,大致可總結出三種:“趨近”,以終端區域或空間為目的地的活動;“經過”,“線“趨向某一”點“至一定距離再偏離之,即形成“線”對“點”的旁過關系;“環繞”,即“線”在“點”的周圍環繞,使“點”在各向均是可視的。這種關系的多樣性,也可用以調試“點”、“線”網絡圖形在游眾感受中的清晰度與復雜性。 此外,“點”、“線”網絡應提供景園運行軌跡的多選擇性,給予游人輕松的心情和選擇的余地,應使景園之運行成為一種自發、自覺的愉悅過程,不得不循著軌道前進則是失敗的設計!
“運行載體”——景園路網上的視線“預覽”與過程“模擬”
以上基于對景園抽象“運行圖案”的研究,啟發了如何控制景園結構、層次組織的若干設計思路;而基于景園路線畢竟是承載游賞過程的實體空間,則可以發展一種模擬式的設計思維:即對正在籌劃中的路線網絡做動態的追蹤,在規劃游線上進行視線的“預覽”和游賞過程的“模擬”,循著擬定的游蹤進行景點和景象序列的安排,對景園整體藝術意境、意匠進行運籌帷幄。反過來,又用綜合景觀效益和整體意匠的要求對路線網絡再做斟酌和修正,完成一個理性思辯的設計過程!
1、視線預覽 景園需時時為游眾提供景觀與觀景的可行性:組織能夠從各個方面來觀賞的景,提供景的良好的觀賞點。將視線設計疊加于路線設計,在擬定游線上做視線預覽,即可以動態研究景觀與觀景如何協調統一。不僅如此,更應該追隨路線網絡提供的線索,深入研究連續的游移過程中沿線景觀的綜合效益,深入研究整體游覽過程中怎樣才能取得最富有藝術情趣的視覺體驗效果。
(1)、視線特性
和路線一樣,一個景園的視線也有其獨特類型。中國古典園林講求“無限的流動的空間”、“運動的無滅點的透視”,與追求強烈的透視感、貫穿的通視線的西方古典園林屬于完全不同的體系;而同為東方景園體系,日本枯山水庭園則慣用傾向于靜止的、低視點的、水平的視線組織園林欣賞。此外,游賞視線可以是注意力散漫的或有所執著的;可以遠觀、近賞;同為遠視,又有平遠、深遠、高遠的不同……在路線網絡上組織怎樣的觀覽視線類型與基地和景源最為契合,景園設計師應做明智的主動引導。
(2)、經典構圖:
北海公園沒有白塔、頤和園沒有佛香閣,難以成為今日人們認同的園林典范。一個游線網絡應支持一個有個性、有特征的景象系統的存在,經營具有標識性、可憶性的經典構圖。有必要在路線上精心組織標志物、控制點、視線焦點、構圖中心等,形成景觀的易識別性和可控制性,避免整體空間因為失掉控制而流于松散。在較大規模景園中,須憑借中心景觀足夠的體量、高度,或利用路線與序列的盡端優勢,或用其他手法巧妙造勢、烘托,形成必要的重點與高潮!
(3)、“對”與“借”
對景和借景是景園創作的兩大基本手法,每一園林景點都立足于能獲得美好的對景并為其它景點提供良好的對景機遇。而且,相對“靜”態對景,還有“動”態對景,即在“線”空間上動中觀景,視點不斷移動、人與景物對象的相對位置隨之變化中組織對景。借景則是把具有一定景效價值的景物納入得景畫面,須時時顧及恰當的得景時機。在路線網絡建立中,應關照著一個全面的“對”與“借”關系的建立,使各分散的景點、景物之間彼此資借,組成平衡、協調的對景、借景關系網絡。
(4)、勢與形
“勢可遠觀,形須近察”。景園路線的設置,應慮及如何控制主體景象展開的連續效果,一方面,以勢統形,即強調景物遠觀效果的氣魄、氣勢和視線的端點景觀漸次展開中不同的透視效果;另一方面,可在路線上組織時空轉換中勢與形的轉化,包括調控景物的主次關系,主景、副景,近、中、遠的搭配和變更等,輔以地形地貌配合、景象背景控制等,取得有深度感和距離感的景觀。
(5)、視距、視角、視錯覺
在游線上運行時,視點是活動的,視覺界面是不斷變更的。對同一景物,觀賞的視距與景物高度的比例,從俯、仰、平等不同的視角觀覽等,都會產生不同的觀賞效果;調整各游賞段落視距、視角的轉換,則可豐富游眾對園景的體驗。亦可利用錯覺(包括透視錯覺和遮擋錯覺等)這種普遍的心理現象,將實際距離的體驗感覺縮短或延長,給人造成強烈的期待感!
2、過程“模擬”——景園的章法理趣的運籌景園作為一種空間的觀賞藝術,是通過空間的語言傳情達義的,空間的連續性又超越各個基層景觀單元的簡單累加,表達出更為深遠的效果,故而景園整體的意匠是任何片斷無以替代的。在景園路線網絡上模擬游賞過程,旨在用以研究如何使景象轉換與時間速度進程進行藝術性配合,以種種序列的組織形成景園特有的結構章法和連貫的邏輯理趣!
J·O.Simonds的《景園建筑學》對序列有微妙的論述: “一個序列應當說明、表達或者裝點所使用的或所經過的地區或空間!
“每個序列都有其特性,同時亦可激發一種預定的情緒反應!薄耙粋序列可能是簡單的、復雜的或混合的。它可能是持久的、中斷的經變化的或可調整的。它可能是集中的或分散的,微小的或龐大的,而且可能是精巧的或強有力的。”“計劃連續效果可能是隨心所欲的或者是井井有條的,它可能是不整齊的,而且是故意漫不經心,或者為達到某個目的,計劃得非常有次序。計劃的序列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設計方法。它可以誘導行動,指示方向,創造韻律,培養情調,顯示或說明一件物體或一連串物體,同時可發展一種觀念!
有人把一個常見的序列分成“起”(起式)、“承”(承接)、“轉”(轉折)、“合”(通攝全體之高潮),而實際上四個部分又彼此包含,相輔相承。“有時起中有合,合中有起,起承合一,轉合不二;有時即起即承,即承即轉,有時起之又起,承之又承,轉之又轉,合之又合,并且在一個大的開合之下包含有多個局部的’起承轉合’的變化。” 園路如同游人的載體一樣,是一系列序列的載體,大的序列又由子序列構成。實施精心組織的、有個性的空間序列,才能獲得藝術格調高雅而又富于創造性的景園整體環境。精通序列組織的多樣性和微妙性,可以幫助建立精妙的設計思維模式。
3、廣義軸線與狹義軸線的組織
路線在基地上有時散漫無際,線的意向被消解;有時極端突顯,連帶周圍對之有一種依附,凌駕于空間和景象實體之上。在上述模擬式的設計中,當需要組織具有某種構思的游覽過程,組織趨向某一視覺終端或保有一定意境主題的游移序列時,可令路線和視線以軸線的形態出現——包括廣義的和狹義的軸線!
狹義軸線即傳統意義上駕馭一個對稱系統的中軸線,各種風格的園林,一般都會在整體或局部運用之。除去其對稱性,這種軸線還具有以下特性: 統一性,接觸在軸線上的、臨近或趨近軸線的景園空間都須盡量在形式特征上與之配合,并因為歸屬于軸線而超越個體存在的意義,在序列中獲得了新的趣味與價值;利用軸線節點、端點、轉折點以及利用軸線兩側、沿軸線伸延方向等組織主題景物,會得到充分張顯的效果。
外延性,軸線作為一條強有力的計劃線吸引軸線以外觀賞者的注意力及興趣,景觀順著軸線的延展而具有一種延伸性,引導游賞運行的趨勢;向心性,兩個或更多的軸線集中在一個共同的焦點上,形成交叉軸線或輻射式布局。兩條交叉的軸線常常一條是主軸, 一條是“副軸”;也有時幾條輻射狀的軸線,主次并不十分明確。在若干軸的交叉點上的景觀可通過軸線的向心性得以強調。
在景園設計中,還有必要強調廣義軸線這一概念的建立和運用——廣義軸線具備狹義軸線固有的三個基本特性,但不拘泥于對稱格局,從而擴大了軸線的內涵;其實體形態多種多樣,可能是不同形態的路徑,包括有強烈導引趨勢的曲線形態道路;也可能僅僅是通過某種明確的對位關系或連續韻律的重復等手段,形成一條非道路形式的“暗軸”。設置廣義軸線這一概念的意義在于:在景園設計中可用不拘一格的手法,組織一條強有力的線索,讓相關景物彼此具備一種顯著的吸引力與牽制力;并將一種特別的結構加之空間以及觀賞者,使人服從空間的計劃并感知整體的序列。
以游線網絡為綱的景園設計思維方法 議及園林設計,人們常說“構園無格”或者“有法而無定式。”設計師在將一個原始基地規劃為一個景園時,常常會在自由創作的放舒感之余,有隱隱的壓力,畢竟落筆之間方案將固化為原本無數可能之一。怎樣才能自信筆下的方案是理性擇優的結果呢? 為此,景園設計需要將一種整體空間構思貫徹進去:以景園路線為綱,讓設計思維在多層次“點”“線”網絡上模擬游賞過程運行,組織總的空間計劃、景象展開計劃和意境展開計劃。反過來,根據景園整體層面的要求,反推“點”的具體落位、“線”的實際走勢,近似于完成一個始終在動態中進行的多方案比較過程。憑借路線網絡,在紛亂的構園要素中提攜出一條紅線,可全面帶動其他構園因素協同起來構思。
在城市規劃中,“道路選線設計實質上是把社會的與自然的過程同一化。最好的路線選線是以最少的社會代價提供最大的社會效益。”而在景園設計中,路線設計則應以景園之主題、景園之特性等有組織、有層次、有個性的漸次展開為要旨,進行整體的、有目的的運籌。景園路網應該成為一張合理的、進行高效率的景觀組織的、有生機意趣的張力的網。景園設計師可對其潛力和實質做更深刻研究,駕輕就熟地運用之表達構想,在具體造景之上積累較“虛”、較宏觀的設計手法,使設計思維趨于理性和成熟。
主要參考文獻
[1](美)J·O.Simonds著, 王濟昌譯,《景園建筑學》,臺灣臺龍書店, 1982 年。
[2](日)高原榮重、小形研三著,索靖之、任震方、王恩慶譯,《園林設計——造園意匠論》,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4年。
[3]馮仲平編著,《中國園林建筑》,清華大學出版社, 1988年。
[4]佟裕哲著,《中國園林設計理論》,陜西科技出版社,1993年。
[5]王路,《起承轉合——試論山林佛寺的章法結構》,《建筑師》雜志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