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維耶公園是在屠宰場和肉市場的舊址上修建的,是法國政府按照21世紀公園標準打造的一個樣板公園。設計師屈米采用了解構主義手法,打破一切原有秩序,拆除舊址上的一切建筑,以大膽、離奇、怪誕的設計實現了自己的新理念。
維耶公園的確是一個現代化的體系,設計漂亮、新奇、功能多樣,但他只關注現代創新,不注意保留歷史景觀的做法并不可取。他忘記了一點,即公園不僅僅要美化環境,它同時肩負著延續時間和空間的任務。
平衡傳統與創新是每個建筑師都要面對的挑戰。維耶公園的設計理念與德國北杜伊斯堡公園(見本報第69期37版)可謂南轅北轍,足見這個問題不僅在中國敏感,在西方國家也并無定論。
也許要經過時間的檢驗,才能知道哪種風格更有生命力吧。
關鍵詞:21世紀公園 解構主義 破舊立新
項目概要
作為21世紀公園概念的先鋒,維耶公園(Parc de la Villette)是由法國政府一手打造的。整個公園占地55公頃,分為3大塊。其中公共空間——中心公園占35公頃,剩余空間被科學工業城(由一座上世紀60年代的屠宰場改造而成的國家科學博物館)及音樂城(包括國立音樂舞蹈學習表演中心)占據。35公頃的公園空間包括 一個展覽大廳(由19世紀的肉市場改造而成)以及許多主題花園。維耶公園是巴黎市中心最大的公共公園 。
公園的設計采取國際招標,參加競標的設計師來自37個國家和地區,人數多達472名。最終中標的是瑞士裔美籍建筑師伯納德·屈米。他的建筑理論基礎是解構主義,設計包括三個層面,即點、線、面。“點”就是一些怪誕的紅色金屬結構(建筑小品),“線”就是步行走廊和林蔭道,再由它們勾勒出一些“面”(根據幾何學原理設計的一些平整的空間,比如草地、花園)。這種設計的靈感主要來自后現代文學,而不是常規的景觀或建筑設計。
歷史背景
從1800年到1859年,巴黎的人口由44.7萬劇增到了100萬。1860年,巴黎從12個區擴到20個區,一些公社被合并,維耶合并到第19區。根據當時的巴黎市長霍斯曼的建議,在維耶建了一個屠宰場和肉市場,供應整個巴黎。屠宰場和肉市場于1867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但隨著冷藏技術的提高,牲畜宰殺能力的不斷增強,屠宰場的規模 已經顯得不夠用了。于是在1959年,政府決定拆除舊的屠宰場,建一個新的全國肉市場——270米長、110米寬、40米高的交易大廳。由于各種原因,大廳于1969年才建成,而在1974年之前一直用作屠宰場。
公園起源
1970年,巴黎市政府決定放棄對維耶的一切權利,包括土地和管理權,將其移交給州府。法國政府1973年宣布屠宰場必須于1974年3月前停止屠宰業務,騰出來的土地將用于建造低收入住宅、商業活動場所及社會和公共設施。然而,由于公園和住宅在用地分配上的分歧很大,設計工作幾度流產。直到1978年,當時的法國總統德斯坦宣布在園區舊址上建科學博物館、一座大禮堂和一個公園。
1981年,密特朗總統上臺后,對公園的構想進行了重新定位:修建公園和音樂設施,并迅速開始實施,具體構想包括:科學博物館改為科學工業城;屠宰市場大廳改建為展覽大廳;音樂城計劃(音樂博物館和國立音樂舞蹈學院兩部分);充氣式表演劇場(表演搖滾和流行音樂);以及整體公園規劃。
舊址原狀
55公頃的舊址南北長1000米,最寬的地方有700米。在拆除了建筑后,地面上就剩下了瀝青、水泥、沙子、碎石以及殘垣斷壁的地基。再往深挖是沉積層,主要是泥灰,最上層是黏土層,有7米厚。這一層不滲水,打下去10米也不會碰到水。
屈米稱,他的設計反對整體協調一致,鼓勵內部一致及意義分解。他聲稱,維耶與周圍環境沒有任何關系。因此,舊址是什么樣對他來說沒有任何意義,無論是歷史建筑,還是文化遺產,他要么將其全部拆毀,要么無視其存在,總之,他在設計上完全不將它們作為考慮因素,他只在平地上構建他的夢想。視其存在,總之,他在設計上完全不將它們作為考慮因素,他只在平地上構建他的夢想。
規劃和設計
在17世紀和18世紀,巴黎的公園扮演著重要的社會生活角色,是主要的社交場所,各種各樣的人(主要是成年人)經常光顧,他們在那里交換觀點,互通信息,尋找浪漫奇遇。
18世紀,巴黎市長霍斯曼提出建立分級廣場、公園及樹林,并在廣場、公園修建林蔭道,創造綠地空間,矯正污染和嘈雜的城市環境。總之,公園和廣場需要提供的是一片清凈之地,巴黎市民,尤其是兒童和家庭能夠在里面休閑、娛樂。(公園分級制是指根據不同的活動需要建立不同級別的公園,比如社區公園、區域公園、鄰里公園、歷史遺跡公園、露營公園等等,人們可以在不同公園參加不同的活動)。
然而在過去30年里,城市公共空間只有綠地功能,社交功能已逐漸弱化。因此,有些人認為巴黎的公園已瀕臨死亡,因為除了供人休閑之外,別無用處。人們需要有一種新的設計理念重新煥發公園的活力。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屈米大膽、創新的理念得到了多數人的認可。
設計理論
多元文化:當代都市已經摒棄過去單一的思想,呈多元化發展。屈米認為,隨著新的社會關系的產生,長久以來占主導地位的追求純粹、綜合、協調的建筑思想與現代社會多元化需求已不相適應。他認為,公園是多種文化的會合點,在設計上要實現三種統一觀念:都市化、快樂(身心愉悅)、實驗(知識和行動)。公園必須結合城市規劃與文化創新,它應該是一個新的文化空間,是城市規劃的一部分。
新的思維方式:屈米認為,現代建筑必須拋棄過去舊有的思考模式,對建筑秩序體系、技術和結構提出質疑。因此,在維耶公園的設計中,他強調摒棄歷史要素的符號意義,專注于文化的分歧性與事件的偶發性。
解構主義:屈米通過打破舊有秩序,對建筑本質提出質疑、挑戰,并重新定義。他在維耶公園的設計上,采取解構主義,運用重復與重疊手法,通過點、線、面的發展,既打破了傳統的單一中心理論,又實現了多元化價值觀念。
設計理念
屈米認為:21世紀的公園觀念已發生了重大變化,公園已無法與城市分離,必須成為城市景觀的一部分。現代化公園應該是一個活動場所,其功能不能像18世紀或19世紀的公園一樣,只提供休閑娛樂。公園應能夠滿足不同層次、各種年齡、各種文化背景的大眾需要。因此,在設計上,各種功能設施的運用和互動是公園成功的關鍵因素。
為了實現上述構想,屈米主張,應將公園視為一個龐大的建筑工程,雖然建筑體不是連續的,卻須有統一的建筑結構,雖然與周圍環境沒有任何關系,在公園內部卻形成自己的一致風格。
為此,屈米提出了“點、線、面”的空間結構,即每隔120米建一個紅色金屬建筑體、科學工業城、音樂城等作為一個個“點”,點與點之間由一條條“線”(路徑、走廊)串聯起來,點線相交構成一個個“面”(開發空間),形成抽象的點、線、面空間架構。
伯納德·屈米的設計是基于三個層面抽象解構,具體如下:
* 點的構成:公園里共設計近30個怪誕立方體建筑,邊長都是10.8米,非常規則,每隔120米一個,像一個一個的點。這些怪家伙看上去毫無用途,具有共同特征,即都是金屬機構,并都涂成了大紅色。它們所表達的是用途、形式和社會價值觀之間的分離和割裂。設計師運用重復手法,也許是在傳遞一個明確的信號,也許是為了加強人們的印象。
* 線的構成:沿兩條運河修建了兩條帶頂篷的長廊,貫穿整個公園,并將10個主體花園串聯起來,每個花園代表一個影像,而步行道則代表聲道,主要活動區域之間的林蔭小徑更是曲徑通幽。這兩條主道構成了“線性”素,將各個點連接在一起。在功能上,無論是大雨傾盆,還是艷陽高照,這些通道都能給行人提供庇護;另外,它們也將公園與巴黎市中心及市郊的活動連接起來。在象征意義上,通道不僅在空間上貫通整個公園,在時間上也前后呼應,給人以歷史感:從過去的屠宰場,到現在的展覽大廳,人們可以從想象中感悟滄海桑田和時空轉換。
* 面的構成:這里的“面”是指整個公園廣闊而平坦的戶外活動區域。這些“面”是為各種活動設計的,比如各種小型主體花園,包括水上花園、植物花園及教育花園等,此類花園多達幾十個,每個花園根據自己的主題定期舉行各種活動。
在設計上,屈米試圖找到一種組織結構——一種獨立于用途的結構、一種沒有中心和等級的結構。他的那些怪誕的紅色建筑體以及與其垂直交叉的走廊與19世紀和20世紀的大型屠宰場建筑構成的直角方格形式保持一致。在20世紀的大型空間布局中,這種方格結構非常流行。在北美,它主要用于疏散城市交通,在城市公園里,它用于疏散人群。
最能夠給公園增添活力的因素是那些個性花園,尤其是占地3000平方米的竹園和聲音花園。它們位于公園的低平表面,形成兩個林地:塞爾克林地和三角林地。這些設計精巧的花園給整個公園帶來了層次變化,它們畫地為牢,形成了相對獨立的空間,形成了自己的小氣候。它們體現了一般公園忽視的東西:氣候、土地、水循環、展現城市景觀的復雜網絡。
維護費用
公園維護資金來自政府補貼和門票銷售收入。1998年的經營成本為1.958億法郎,其中,1.222億法郎(占62.4%)來自政府補貼,剩下的7360萬法郎(占37.6%)主要來自收取場地租金和活動管理費。另外還有6580萬法郎的建筑及內部維修保養費,8950萬法郎的經營費用包括6340萬法郎的職工工資。
公園的使用情況
每年光顧維耶公園的人數超過1000萬。1996年游客就達900萬人,其中360萬人使用了公共空間,90萬人參加了活動。1999年游客達到了1000萬人。這些數字反映了維耶公園的營銷策略:公園是一個完整的文化園地,不再只是三個獨立的機構(科學公園、音樂城、戶外空間)。
1996年的一項調查發現,公園的戶外空間和室內設施似乎各自為政,互不相干。比如,整個公園的三大機構都是以獨立的方式服務自己的目標人群;與其他兩大機構的使用者相比,公園(戶外)的使用者更清楚自己能夠享受到什么樣的設施,但他們往往忽略室內空間。因此,經營者并沒有從多元化經營增值中獲得利益,只有將其作為旅游地、休閑地推廣,才能提高整個園區的價值。
調查建議,整個園區應鼓勵戶外活動,應作為整體推廣,應在遺址上建立永久的展覽館,應該發行通票(一張門票可以參觀各景點),維耶應該作為整個園區的名稱,而不是作為某一個企業的名稱。
另外,一項對1993年、1994年和1995年公園使用者的年齡和來源進行的調查顯示,35歲以下的年輕人占了70%;從來源看,65%的人住在巴黎,其中70%看露天電影,20%參加學生沙龍;23%的人住在郊區,其中69%參加學生沙龍,25%觀看露天電影。
調查發現,逛公園的人大都是年輕人,而且文化水平相對較低。而使用公園設施的一般是年齡大的人,他們住得比較遠,文化水平也相對較高。也就是說,公園實際上分成了兩個區域,一個是大眾文化區,另一個是當地人的休閑區,即社區公園。對公共空間的使用者來說,他們需要有更好的公共標識、更舒適的座椅、更好的遮陰避雨設施、更多的植物、更豐富的文化信息以及更多的公園設施等。
結論
維耶公園的目的是打造21世紀的公園模板,因此設計至關重要。為此,數百人參與了設計競標,建筑師伯納德·屈米最終獲勝。他的理論大膽激進、打破舊習,但在設計維耶公園時,他只關注現代創新,不注意保留歷史景觀的做法并不可取。
公園也肩負著延續時間和空間的任務,這一點屈米先生忽略了。這也使他失去了進一步探求21世紀巴黎市民和自然之間的關系的機會。公園不得不繼續努力在兩大文化實體與舊址上的兩大已有結構之間找到平衡。屈米的設計方案經過多方面設計師的參與(藝術家、建筑師、園藝師、工業設計師等)才得以實現,也許,這就是21世紀公園的真實特征。
通幽小徑和小樹林正在漸漸地將屈米的大量金屬材料淹沒,公園看上去更像一個休閑之地了。維耶公園的設計曾引起許多有關公園設計的爭議,有些人將其劃歸到世界上最差的公園之列。而屈米則認為,理論家和實踐家之間的區別在于,理論家的惟一責任就是他的理論,公園設計師則負責為公園使用者創建空間,而不是為他們自己。
維耶園址:位于巴黎東部,占地55公頃,它包括工業科學城、維耶公園、展覽大廳、流行音樂廳及音樂城。
維耶公園:占地35公頃,是巴黎最大的公園。它就像一座城市,里面有街道、城門、建筑、怪誕的藝術結構及廣場。烏克(L’Ourcq)運河貫穿整個公園,公園里有展廳、餐廳、娛樂及文化活動設施。
展覽大廳:19世紀金屬結構建筑的杰作,原來的肉市,現在變成了展覽、節日慶典及交易廳。
流行音樂廳:位于公園的東部,擁有6400個座位,舉辦搖滾和流行音樂會。
音樂城:音樂城 位于維耶公園的南門口,面積達23000平方米。第一部分是國立音樂舞蹈學院,1990年竣工。1996年,音樂城全部落成。
鏈接一
伯納德·屈米
伯納德·屈米(Bernard Tschumi)生于瑞士,在瑞士本國接受建筑基礎教育,并于1969年畢業于ETH建筑專科學校。從1970年到1979年,他在倫敦建筑協會任教,自1976年起,他還同時在紐約建筑及城市研究學院及普林斯頓大學執教。從1980年到1983年,他任紐約庫珀聯合建筑學校客座教授。1975年,屈米在紐約組織了主題為“空間”的展覽。1987年取得建筑師資格,在紐約和巴黎設有辦公室。現任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建筑學院院長。其著名的作品有Manhattan Transcripts(1977-1981)及維耶公園(1982-1987)等。
鏈接二
解構主義
解構主義上世紀60年代起源于法國,是一個哲學學說,與建筑本沒有什么關系。該學說是由哲學家雅克·德里達提出來的,其宗旨就是向傳統的哲學信念發起挑戰,目標就是要打破已有的包括社會、道德、婚姻和民族性等各種秩序,包括人的創作、思維等各種習慣,把它們統統打成碎片,再組合成一種新的“秩序”。
德里達并不懂得建筑,上世紀80年代,在與自稱為解構主義建筑大師的屈米和艾森曼接觸后,他發表了《瘋狂的觀點——當代建筑》,為屈米搖旗吶喊,“解構主義建筑”從此名正言順地登上了舞臺。
巴黎維耶公園的作者屈米自己解釋說:三個互不相關的“體系”(即在120米方格網交點處放置的一些建筑小品構成的“點”、由橫七豎八的道路組成的“線”和大片綠地水系展開的“面”)完全偶然地重疊到一起,將會產生各種各樣事先誰也想不到的景象。這些偶然的、不連續的、不協調的“巧合”,必會達到一種不穩定、不連接和被分裂的效果,這便是“解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