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辦的“感知上海”邀訪記者系列活動之“生態世博:世博水環境的生態修復”在世博園舉行。同濟大學教授楊健、徐竟成、博士陸志波,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徐亞同,上海海洋大學教授張飲江分別就白蓮涇、世博園區人工景觀水體和后灘公園的生態修復和景觀建設項目進行了詳細介紹,參與活動的記者們近距離感受了上海世博會人水和諧的水環境。
|
后灘公園:翠綠的水草,清澈的水流 |
|
白蓮涇:生態浮島兼具凈化和美化的雙重功能 |
|
后灘公園:江水通過生物群落得到凈化 |
依水而建是上海世博會場館的重要特征,營造安全、優美、生態的世博水環境是實現“生態世博、科技世博”的重要方面。針對世博園區原有天然景觀河道受沿岸生活及工業污染源影響、污染較為嚴重的現實,有關方面會同滬上高校的專家在世博園區的規劃建設中利用生態修復技術,創造出水綠交融、生態和諧、尺度宜人、環境優美的世博園區特色景觀。具體而言,生態修復技術就是利用培育的植物或培養、接種的微生物,轉移、轉化及降解水中污染物,從而使水體得到凈化,實現水體的生態安全。
作為世博園內唯一一條與黃浦江相連的天然河道,白蓮涇的水質和景觀直接關系上海世博園的整體形象。根據白蓮涇河道水質和水文狀況,結合世博園區景觀建設要求,在白蓮涇生態修復和景觀建設方面,專家們有針對性地利用在浮島上種植水生植物,利用其發達的根系吸收、轉化水體中污染物的生態浮島技術和對硬質駁岸通過“軟化”,從而調節生態、降低溫度的生態墻等技術,在提高水質的同時,改善河道兩岸的景觀。整個修復工程從世博園區內的沂林路橋延伸至世博園外的六里橋,全長2000多米。從長遠來看,生態修復工程不僅能夠營造優美的景觀效果,還為鳥類、水生動物、微生物等提供棲息和附著生長地,從而構建完整的水生生態系統。實踐證明,水生植物的固碳和生態系統凈化水體的能力較好,可使水體的質量提升一個級別以上;生物多樣性大為提高,河道生態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
針對世博園區人工景觀水體可能存在的問題,專家們通過對各類景觀水體周邊濱水環境的實地調查監測,分析水域面積、臨水距離、植被綠化及風等自然條件對濱水區內溫度、濕度的影響,建立了適用于濱水環境的人體舒適度評價模式,應用于園區人工景觀水體的規劃設計。除此之外,還通過人工景觀水體生態保育技術和生物凈化技術,維護世博園內水體的健康狀態,使之成為城市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
后灘公園地處浦東原后灘地區,瀕臨黃浦江,該公園以“雙灘諧生”為結構媒介,運用水生態學與景觀生態學原理,結合黃浦江區位、水文氣候特征,通過將人工調控與自然調控相融合,保護和恢復濕地、土壤和動植物群落,使之成為頗具特色的城市濕地公園生態景觀。經過水生態工程集成技術體系,劣五類的黃浦江水在公園里“行走1.7公里”進入世博公園時,可以達到三類水的水質標準,由此得以每天向世博公園提供2400噸的景觀用水和灌溉、沖洗用水。記者在后灘公園看到,蘆葦、蒲草等水生植物青翠欲滴,經過凈化的江水清澈見底,水中時不時還可以看到游動的小蝦小魚,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據悉,在4月28日公布的國際最具影響力獎項之一——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年度專業獎項中,后灘公園從618項參評項目中脫穎而出,榮膺本年度最高設計獎——杰出獎,這也是有著百年歷史的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今年評選的唯一的綜合設計杰出獎。